首页

风情艳主联系方式

时间:2025-05-29 11:24:16 作者: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 我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浏览量:60872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18分钟后,将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地球准卫星之一。

  天问二号任务工程目标:

  一是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取样、高精度相对自主导航与控制、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二是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

  科学目标则聚焦于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多项物理参数。

  一是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热辐射特性等物理参数,开展轨道动力学研究。

  二是开展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以及可能的喷发物等研究;

  三是开展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研究,测定样品物理性质、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开展小行星和太阳系早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仅仅是天问二号任务漫长探测过程的“第一步”。天问二号任务技术难度大,工程风险高,共包含发射段、小行星转移段、小行星接近段、小行星交会段、小行星近距探测段、小行星采样段、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再入回收段、主带彗星转移段、主带彗星接近段、主带彗星交会段、主带彗星近距探测段等13个飞行阶段。

  其中,小行星探测和采样返回包括9个阶段,发射段顺利完成后,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这一阶段将持续约1年,期间需实施深空机动、中途修正等操作,直至距离小行星约3万公里处。

  随后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在近距探测段按照“边飞边探、逐步逼近”原则,对小行星开展悬停、主动绕飞等探测,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

  完成采样任务后,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

  此后,主探测器则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任务。

  探测器上共配置了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热辐射光谱仪、探测雷达、磁强计、带电粒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喷发物分析仪、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激光一体化导航敏感器、旋转衍射高光谱相机等11台科学设备。这些先进设备将助力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进行探测,获取科学数据。

  天问二号任务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与回收、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承担工程总体工作,负责任务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管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牵头承担探测器系统研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运载火箭系统研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承担地面应用系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78次发射。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我国高轨发射的主力火箭,也是我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此前已完成108次发射,曾执行过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探月工程任务。为确保“长征三号乙火箭‘可靠、精准、准时’答卷”,跑好天问二号任务“第一棒”,设计人员历时2年完成了多轮设计迭代,同时满足了各方约束要求,实现火箭与探测器完美“交接班”。

  总台央视记者丨崔霞 李宁 陶嘉树 吴天白 李昌鹤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海南发布暴雨四级预警 启动防汛防风Ⅳ级应急响应

认识一个地方,最好的地方是博物馆。宁夏博物馆暑期推出“寻宝大联盟”活动,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参加。每日前十名的寻宝者可以收获丰厚的文创奖品。甚至还有小朋友提前两天蹲点,看看咱这胜负欲!(吴蓓蓓 谢宇 张乐)

中新健康丨春季哈欠连天一定是“春困”吗?专家:可能是脑卒中信号

而即将到来的元宵佳节同样在“十四冬”赛期内,冬运主题的花灯和冰灯已装饰在呼伦贝尔街头。内蒙古体育局副局长张志表示,在“十四冬”如火如荼举行的当下,内蒙古各地正用冰雪运动的激情唤醒冬日活力,全力激活冰雪经济新功能,做到冬运惠民。

黄河防总、黄河水利委员会分别针对山西启动黄河防汛四级、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女单比赛中,卫冕冠军陈梦迎来阿尔及利亚选手洛赫莱比的挑战。陈梦牢牢掌控住比赛局面,对手则显得办法不多,很难对陈梦造成威胁。仅用时21分钟,陈梦就以11:2、11:4、11:5、11:2连下四局,晋级女单三十二强。

2024中国网球巡回赛启幕 CTA200济南站开赛

在政协的会议上,贺丹能够听到多种声音的“碰撞”。来自政府部门、群团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等不同方面的委员,和来自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通过讨论形成共识。

印度北部一客运大巴坠崖 已致36人死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树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对国与国关系的创新探索一以贯之,并立足于当前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倡导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和合共生,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现向彼此成就、同球共济的历史跨越。面对共同挑战、共同利益、共同责任,中国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实现更加安全、更加繁荣的和平共处,为国际关系确立了新思路,为国际交往开创了新格局。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